五一假期将至,不少家庭计划户外露营、爬山或郊游。然而,随着气温升高,蜱虫进入活跃期,被叮咬可能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俗称"蜱虫病"),严重可致命!
这份防虫指南请收好
↓↓↓
(图片来源网络如侵联删)
蜱虫是什么?
蜱虫是一种吸血的寄生虫,俗称草爬子、狗豆子,芝麻大小,吸血后体积可膨胀几十倍。它们潜伏在草丛、灌木、树林中,通过接触人体或动物皮肤叮咬吸血,是多种传染病的媒介。

高危地区:山区、丘陵、森林等植被茂密处(如江浙沪、云贵川等地近年高发)
被蜱虫叮咬后的严重后果?
蜱虫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等多种病原体,可能导致: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死亡率约10%)
莱姆病、森林脑炎等
过敏反应或局部感染
感染后症状(潜伏期1-2周):
✅ 持续高热(>38℃)
✅ 乏力、肌肉酸痛
✅ 恶心呕吐、腹泻
✅ 皮肤瘀斑、牙龈出血(血小板减少)
遇到蜱虫叮咬,千万别做这些!
错误做法×
❌ 硬拔或拍死:蜱虫口器断裂易留体内,增加感染风险
❌ 用火烧、涂酒精:刺激蜱虫分泌更多毒液
❌ 直接用手捏:可能挤压出病原体
正确处理步骤√
✅1.保持冷静:用尖头镊子夹住蜱虫头部(靠近皮肤处)
✅2.垂直向上拔出:避免左右摇晃导致口器残留
✅3.消毒伤口:用碘伏或酒精彻底清洁
✅4.保存蜱虫:放入密封袋供医院检测(如有条件)
✅5.及时就医:若出现发热、皮疹等症状,立即告知医生叮咬史
五一户外防蜱虫指南!
✅1.穿衣防护
穿浅色长袖长裤(方便发现蜱虫)
扎紧裤脚、袖口,戴帽子
避免穿凉鞋、拖鞋
✅2.驱虫措施
使用含避蚊胺(DEET)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
露营时喷洒杀虫剂清理周围环境
✅3.活动后检查
重点检查腋下、耳后、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
宠物毛发中也可能藏匿蜱虫(需同步检查)
特别提醒
若近期有野外活动史
并出现不明原因发热
务必及时就医
转发给家人朋友,五一快乐出游,平安回家!